棉布,中国古代称为白折布、白梭织布或丝折布,起源于西域、滇南、海南等中国偏远地区,秦汉时期逐渐传到中原地区。宋代以后,中原地区开始种植棉花,并参照丝绸、亚麻纺织发展棉纺织技术。棉布分为天然棉布和染色布(包括提花布)两大类,在各种织机上织造。平纹组织是中国棉织物的原始形式。比如福建武夷山3200年前的一个洞穴岩墓棺中出土的那块棉布,风化后变成蓝灰色,就属于平纹。经纬线直径约0.5 mm,经纬线密度14根/cm,捻向为S捻,捻度为67捻/10 cm,纬纱为53捻/10 cm。
这个原始的腰机部件是2000多年前在江西贵溪墓中发掘出来的。秦汉以后,腰机和带框斜织机在中原地区得到了普及,并通过贸易逐渐向边疆传播,促进了当地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如1959年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青花印花棉布、白裤、手帕等布匹为平纹组织,经密18根/厘米,纬密12根/厘米。1964年吐鲁番金墓出土的布俑和连身衣都是棉布做的。
5、中国古代 手工业古代手工行业发展(1) 纺织业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碎片,纤维细密。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香邑、洛阳等地设置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养蚕八代,缫丝质量很高。由生产的蜀锦在魏、吴市场上销售。后赵的叶锦与蜀锦齐名,先秦的回文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时期,大量工匠集中在发达的河北地区,纺织产量大增。隋唐时期:①分布广:丝绸、亚麻织物遍布全国。
③分工精细,品种多,新产品多;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就有25种作坊。丝绸产品有斜纹、织锦等十几种,每一种又分许多品种,其中斜纹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融合了外国风格:从出土的丝织品来看,颜色多达20种。至今色彩鲜艳,图案新颖,部分吸收了波斯风格和技法。明清:如江南,“织尚在松江,织染尚在芜湖。”明朝中期以后,纺织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逐渐兴起,并在江南部分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业作坊。
6、元朝时哪些地区棉 纺织业已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松江地区。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积极鼓励农桑、大力推广植棉等一系列重农政策,使元朝植棉和棉纺业迅速繁荣起来。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地域分布来看,元代的棉花生产和棉花纺织业已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元代时,江浙一带不仅是著名的产粮基地,也是盛产棉花和棉布的地区。根据现有材料,江浙一带的棉花产地大致如下:袁金华朝官员程聚福在《派人到浙东去抬棉花》诗中说:“我曾住在三洞三河的金华,访古却听说有羊化石,因为你喜欢棉花。
程巨富(1249 ~ 1318),程楠建昌人。至元十六年(1279年),翰林授令,吴宗朝为翰林官至,金华是浙东五洲路下辖的一个县。这首诗表明,元初,梧州金华地区已经种植了棉花和纺织品,杭州和泉州1295年,元政府开始在杭州收获木棉。大德七年(1303年),元政府派人“来杭州、泉州等地催发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