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小农经济虽然还是工农业生产相结合,但是已经开始分化了。特别是在棉纺织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变化更为明显。明清时期,江南棉织品市场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全国市场:南至闽桂,北至华北、西北、东北。海外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刺激了棉纺织手工业发展的商品生产,促进了棉花纺织业由一种副业向一些小农家庭的主业转变。
在此基础上,棉花种植业、棉花加工业、纺纱业和织布业的社会分工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发展,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经纱市场的出现反映了经纱生产的专业化,表明棉花纺织业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正在向更深层次发展。与此同时,商人资本开始向生产领域渗透,主导了棉花染整业。在农村,商人资本成为棉花纺织业社会分工的中介,通过预付款、原料信贷、用粮棉支付棉纺织价格等手段,加强了对小生产者的控制。
4、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工业 发展怎样?1。民国早期民族工业发展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后,为民族工业扫清了道路发展。同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民国和一系列发展工业法令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有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思想运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在这个系列的背景下,纺织业,面粉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张謇、周、荣、荣德胜等兄弟在这些行业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发展当时是不平衡的,以轻工业为主。尽管如此,边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2.国民政府前十年的民族工业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5、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有了什么 发展张謇实业救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的资本和商品出口减少,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发展。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工业的积极性。政府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1914年2月,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通函,称欧战是“工商业发展的转折点”,并颁布了《维持工厂七项措施大纲》,规定糖、棉、毛织品等数十家厂商在维持之列。
6、 民国初年 纺织业著名实业家还有穆欧初。张謇消灭了荣氏集团。1.张謇创办南通盛达纱厂,倡导发展钢铁行业;2、荣德胜、荣(几纱田)兄弟;他早年经营钱庄,后来在无锡、上海和汉口开办了毛鑫和阜新面粉公司、振新和沈心纺织公司。3.苏(1895 ~ 1948),著名实业家,中国纺织业杨东鑫,早年在武汉参与建立了以裕华纺织有限公司、大兴纺织有限公司、大华纺织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裕达华”纺织工业体系。抗战爆发后,他回到重庆继续从事实业经营,产业遍及重庆、湖北、四川、大化等地。
7、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 发展状况?1927-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得到改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不大。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侵华日军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破坏(1937-1945),其实质是将沦陷区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3。民族资本的困境1,外国资本的掠夺。对官僚资本的压制,前所未有的短暂春天。